海风携着科技创新的浪潮,在南澳岛激荡出绿色变革的强音

汕头新闻网2023-06-15 13:19:0016

  海风携着科技创新的浪潮,在南澳岛激荡出绿色变革的强音。4月26日,由广东省科技厅与汕头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南澳科学会议第二十、二十一次会议正式启幕,其中"二氧化碳高效转化高端论坛"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、中国石油大学等30余所顶尖机构的百余位学者,在碧海蓝天间共绘碳中和蓝图。这场思想盛宴不仅吸引张锁江院士等学界泰斗云端论道,更见证着汕头以"会议磁场"重构创新生态的实践突破。

  汕头.png

当离子微环境遇见海上风电‌

  论坛现场,张香平教授展示的《离子微环境调控CO2捕集及转化》研究引发热议。"我们正构建分子级别的'智能捕手',让二氧化碳在特定微环境中定向转化。"她以精密实验数据揭示,新型功能化离子液体可将捕集能耗降低40%。这位首次踏足南澳的科学家坦言,汕头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省30%的独特优势,为碳捕集技术耦合绿电提供了绝佳应用场景。正如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何雪忠教授提出的"风电制氢-碳转化"集成方案,利用汕头1367公里海岸线的风电资源电解水制氢,与化工园区排放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,既实现碳循环又创造每吨超2000元的经济价值。

  实验室到产业园的零碳通路‌

  在圆桌对话环节,科学家们勾勒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图谱。薛泉教授率领的华南理工大学团队,正将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应用于碳捕集设备节能改造;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提出的"膜反应器+微藻养殖"联用模式,已在汕头澄海某印染企业试点,实现年固碳量相当于40公顷森林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汕头大学与广以学院联合建设的CCU技术中试基地即将落地濠江风电产业园,首批孵化的3个项目涉及二氧化碳制备可降解塑料、碳酸二甲酯等高端材料,预计三年内形成产值超50亿元的零碳产业链。

  南澳范式:从学术地标到创新枢纽‌

  夜幕下的南澳岛,科学会议中心灯火通明。这座累计吸引1185位学者(含137位院士)的"海上智库",正在创造独特的学术生态:每场会议保留3小时自由辩论环节,鼓励跨界交锋;建立"揭榜挂帅"机制,已有7项论坛成果转化为企业攻关课题。正如江湧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,南澳会议品牌效应已呈裂变之势——不仅承接国家基金委"双清-南澳青年科学论坛",更促成12个院士团队在汕设立联合实验室。数据显示,依托会议资源导入,汕头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增长率达67%,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突破CO2制芳烃关键技术,相关专利包估值逾2亿元。

  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智慧的火种,掠过南澳大桥畔旋转的风机叶片。当张锁江院士团队的新型电解槽在广澳港区启动万吨级示范工程,当汕头风电碳汇交易中心敲响第一声钟鸣,这座滨海城市正以科技创新的浪涛,在碳中和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