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七点的国平路,阳光斜照在巴洛克风格的骑楼山花上,老字号"飘香小食店"的蒸笼已冒出腾腾热气。这个以中山纪念亭为核心、面积达36公顷的历史文化街区,近日迎来保护活化二期工程竣工,2025年"五一"期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5万人次,创下历史新高。据金平区文旅部门统计,今年上半年街区商户总营业额同比增长42%,其成功转型案例被列入全省旧城改造示范项目。

走在重新铺设的彩色水磨石路面上,20世纪30年代的商埠风貌尽收眼底。在修缮一久的永安百货旧址,新开设的"汕头开埠文化馆"运用全息投影技术,重现了1921年汕头港千帆竞发的盛况。馆长陈明介绍,馆内特设的"侨批数字化展厅"已收录3.7万封南洋华侨家书,"最珍贵的是1938年潮籍华侨捐款抗日的汇款单原件"。转角处的"非遗工坊"里,省级传承人林师傅正指导年轻人制作潮汕金漆木雕,他的作品《百鸟朝凤》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。
传统与潮流在这里奇妙交融。位于安平路的"时光咖啡"将潮汕老药桔融入拿铁,成为网红打卡产品;而隔壁的"潮汕粿品实验室"则用分子料理技术重新解构红桃粿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永平路的"夜经济示范区",22家老字号延长营业至凌晨,创立于1950年的老徐炒糕粿摊前总是排着长队。街区管委会主任黄伟表示:"我们通过'一店一策'改造,既保留传统业态,又引入57家文创企业,就业人数比改造前增加1.8倍。"
文化赋能激活街区生命力。每周六晚在中山亭举办的"潮音雅集",已吸引来自新加坡、泰国等地的潮剧票友登台;新落成的"数字记忆墙"收录了1200张老照片,游客扫码即可上传自家珍藏。在商平路小学旧址改造的"侨乡书房"里,来自加拿大的华侨陈女士正翻阅祖父当年的毕业证书:"这些建筑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。"更令人惊喜的是,通过"智慧街区"系统,游客能实时查询停车位、厕所使用情况,还能AR导航找到隐藏的13处历史建筑彩蛋。
随着暑假到来,小公园启动"非遗夏令营"系列活动。孩子们可以体验潮绣、抽纱等传统工艺,品尝由老师傅现场制作的糖葱薄饼。汕头市文广旅体局局长在调研时强调:"要让老城区成为'活着的历史'。"据悉,小公园三期工程将重点打造韩江-榕江-练江三江文化展示带,并建设连接礐石风景区的跨海观光缆车,进一步擦亮"百载商埠"文化名片。